望舒慕羲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四五章 坐庄(上),新顺1730,望舒慕羲和,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理由逻辑就是:首先,那是一片荒滩地。

其次,辽东地区的开发和海运兴起、南洋大米的输入,使得大顺的粮食危机没有那么迫切了。

而辽东能种粮食,但是种不了棉花。

所以,用辽东、南洋、虾夷的粮食,换江苏推广种棉花。这样,也不用担心百姓皆种棉桑而无食。

甚至,刘钰直接在搞粮食进口免税,使得粮价一天天的往下跌,江苏作为海运贸易冲击最严重的地方,“米贱伤农”的问题已经日趋显现。

米贱伤农怎么办?

要么,强力的国家机器出面调控,搞平粜。

要么,米贱伤农,种棉花,换大米,使小民得米贱之利而无米贱之伤。

皇帝想了想大顺的国家机器能有多强力后,果然选择还是去种棉花吧,大顺哪有能力调控米价。

当然皇帝也是存了一些小心思的,江苏已经成为了大顺的钱袋子了

如刘钰之前说的在黄河以北开煤矿,走海州海运去松江府来控制江苏的道理类似。

粮食是比煤更重要的东西,皇帝觉得若是让江苏完全不能粮食自给,倒也是好事。到时候,敢有什么动静,把粮食一掐,保准老老实实。

再者如今京城所需漕米粮食,或来自虾夷、或来自南洋、或来自辽东。废弃了运河之后,凭借海运能力,其实江苏产多少粮食,对大顺来说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

克服了这种刻舟求剑的惯性之后,剩下的很多道理也就想通了。

刘钰的改革,有他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三观和逻辑。

皇帝当然不可能认同这一套三观,但支持刘钰的改革设想,因为刘钰有一套专门用来“忠于陛下、加强皇权、利于社稷稳固”的逻辑链。

他给皇帝说的理由,和他真正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完全不一致。

当然皇帝也不可能一点不防着刘钰,信任归信任,该防备的还是要防备。

皇帝能够放心让刘钰在江苏折腾,因为皇帝有自己的打算,也有自己可以掌控全局的准备。

他改元惟新。

这一次改元,除了显示变革的决心,还有个小小的副产物。

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开恩科了。

改元开恩科,简直是名正言顺到不能再名正言顺了。

开恩科,也就不需要非按照制式的考试方法来选拔人才。

皇帝可以拟定题目,通过这一次改元恩科,选拔一批皇帝想要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是学新学的,而是正儿八经地科举取士,恩科也是科嘛。

题目皇帝早就想好了。

废运河之利弊。

盐政改革之利弊。

盐税收还是不收、国家税收的意义。

这些恩科拟定的题目,就是个大坑。

看起来,好像是皇帝要以恩科方式,展开士大夫的几天大讨论,这些到底是对是错。

实则,皇帝眼里,读书人阶层关于海运河运、盐税无税的意见,就是个屁。

他只怕两种人。

失地小农。

类似矿工。

皇帝心里有非常确定的答案,恩科弄这些题目,就是为了遴选出一些符合皇帝想法的人才,再把这些恩科人才扔到江苏。

为什么不用新学人才?非得从科举里面选?

因为新学人才不能做官、武德宫出身的那边已经不少,暂时有些失衡。而正统科举出身的,很难说是否能快速适应江苏省的一系列变化。

他要塞进去一些恩科出身的,平衡一下。

之前跟刘钰说,不要人亡政息,让刘钰整理出一套班子框架,然后正规化。

那么,正规化的人,当然不可能是刘钰的幕府班子。

恩科所取之辈,皇帝准备都扔到江苏当贰佐官,多学、多看、多琢磨。

等着刘钰把脏活、带血的活干完了,刘钰就可以回京“休息”了,到时候恩科出身的这批人,真正皇帝提拔出来的、支持改革但又和刘钰的“道”不同的人,就可以接手了。

不管是南洋,还是江苏,皇帝都是用这种办法。

而且是明着用的,刘钰也是压根就明白的。

两边都明白,而且完全了解这就是为了将来摘果子夺权,心照不宣,这就叫君臣信任。

靠着刘钰主动放了军权、靠着松江府大营的两万良家子驻军、靠着海军扩军皇帝提拔的军官成长起来了、靠着威海卫旅顺卫两大军港的主力舰队军官替换、靠着这种换血替代的明招、靠着刘钰只有幕府而又不能开府的名不正但借君之权而行事,君臣之间的“信任”是完全撑得起“五年平淮之大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女富婆的神级村医

离月醉

众神世界从虫族开始崛起

神凰争渡

诡异复苏被我玩成了网游

流浪的小风筝

我真是最强中单

迷茫的群众

我在斗罗世界当召唤师

死亡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