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三九章 巴达维亚新政(四),新顺1730,望舒慕羲和,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皇帝对经济学可以说基本上一窍不通,但皇帝本人对下南洋一事信心十足。
所以皇帝觉得,下南洋一事一旦解决,给刘钰封个公爵,就让刘钰再也别碰枪杆子了。
皇帝需要两只手。
一只手,是枪杆子。
一只手,是钱袋子。
皇帝的钱袋子,不是户政府尚书,那是朝廷的钱袋子,不是皇帝的钱袋子,这里面是有巨大区别的。
刘钰的年纪也挺尴尬的。
早出生几年,皇帝使使劲儿就能把刘钰熬死,到时候罢朝三日,无限哀荣。
晚出生几年,压着不用,知遇之恩留给太子,或是当钱袋子、或是当枪杆子,都行。
偏偏不尴不尬地比皇帝小,但又没小到可以留给太子当枪杆子、钱袋子的程度。
所以皇帝是准备在走之前,带走刘钰的。
南洋的事一旦解决了,枪杆子就彻底不能让刘钰碰了,而钱袋子,则希望靠刘钰撑起来。
撑到最后,给太子留足够的遗产,然后带刘钰一起走便是。
很多和刘钰有接触,对大顺朝政有所了解的西洋人,觉得刘钰是大顺的幕后外相,实际上这完全是错误的认知。
按皇帝的态度,西洋诸国,远隔数万里,关朕吊事?
下南洋需要和各国外交,但外交的目的是下南洋,而下南洋的目的,是搞钱。
所以,准确来说,刘钰的身份,更像是幕后的皇帝的财物顾问。
户政府的钱,是老三样。
地丁银、盐税、内部关口商税。
皇帝的钱,则是贸易、垄断权出让、新增的产业税。大顺皇庄不多,前朝教训嘛,皇帝想用钱的地方多,逼着皇帝不得不想办法。不是皇帝不想当全国最大的地主,但是大顺起家的事,注定了皇帝不愿意弄太多的皇庄,不说为民考虑吧,最起码感觉不吉利。
皇帝显然也不准备将下南洋的收入,交给户政府管,而且也觉得户政府其实管不明白。
故而这一次刘钰下南洋,更多的还是领了钦命,在事关经济的问题上,有很大的权限。
很多政策,皇帝不知道要怎么办,但基本上默认刘钰做的他会支持,至少要先看看,而不会直接否决。
很多关于皇帝自己钱袋子的事,皇帝也根本不准备通过朝会讨论。讨论肯定就要吵架,又要搞天朝的儒家政治正确,拿政治正确说话,也真的是没办法反驳。哪怕皇帝自己不信,但不得不假装自己很信。
皇帝自己的能力也就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对这种没碰过的事,还是更愿意交给刘钰去闯一闯,看看情况,以后再定。
这也算是刘钰告诉牛二,只管放手去干的底气。
这一次面对连富光等人,刘钰直接用迁茂陵令做比喻,也算是不可能更改的最后通牒了。
找谁求情都没用、况且他们也找不到什么在朝中有地位的人。
耐着性子将朝廷准备他这些人怎么办的细节说清楚后,连富光等人心里虽然仍旧不爽,但多少也算是能接受了。
按刘钰说的,他们的地产什么的,都会拍卖,让他们拿着银子和家产,去松江府住。
在那里,可以继续投资,继续做生意,甚至还可以在南洋投资兴办种植园之类,但就是不能将家族搬到别处了。
而且相对来说,松江府算是此时大顺这边政策最为特殊的几个府县之一了。江南鱼米之乡,相当富庶,也不是什么蛮荒之地,更不是真的像是迁茂陵一样,给他们弄到陕西之类的穷地方。
刘钰也讲了一下关于对日贸易、漕米运输、开发虾夷等一系列民间资本参与的商业活动,听起来好像也还行。
当然,如果能不走、不离开他们根基所在的南洋,是最好的。
但这显然不可能,连富光也知道何时该进退,虽然对未来仍旧惴惴不安,可也只好叩谢,不得不接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