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喜县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千四百一十四章,一刀倾情,安喜县尉,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冯铁嘴此时已然吓得肝胆俱裂,哪里还敢违拗?只得颤声说道:“是是,我说实话便是。”
原来冯铁嘴是江西南安府人氏,家道小康。他出生之后不久,父母先后病亡,由祖父抚养长大。冯家的先祖在宋朝做过几任大官,后来传到一位名叫冯渭的先祖之时,家中生了大变故,不晓得什么原因得罪了大奸臣童贯,冯渭就此失踪,不知道是生是死。冯家众人以为冯渭已经被童贯害死,害怕这个大奸臣要斩草除根,全家逃出了东京汴梁,一直逃到江西躲避。冯家诸人知道童贯势大,不敢回到原籍瑞州居住,而是搬迁到了南安府。饶是如此,冯家上下兀自担心童贯派人追杀。好在不久金兵南下,童贯失势,被朝廷下旨处死,冯家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金兵灭了大宋,掳走了徽、钦二宗,康王赵构南渡,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与金人南北对峙。冯家害怕大宋朝廷追究,从此隐性埋名,不敢泄露身份。后来鞑子灭了金国和宋国,占据中原,一直到太祖皇帝赶走了鞑子兵,冯家族人也不敢出仕做官。族人大多以耕地为生,几乎无人读书。而且冯家先祖的来历只有每一代族长知道,寻常族人压根不晓得冯渭的名字。
冯铁嘴自幼被祖父抚养长大,其时天下安宁,祖父便想着让冯铁嘴读书求学,将来考一个功名,也算是光宗耀祖。冯铁嘴天资聪明,又肯下苦功,竟然考中了秀才。祖父大喜过望,族人也甚是兴奋,都以为冯铁嘴必定能够中举做官。那一年中秋节的晚上,他陪着祖父喝酒赏月。酒酣之余,祖父给他讲述了冯家先祖的故事。冯铁嘴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是官宦子弟,心下又惊又喜。不过他转念一想,冯家族人压根没有几个识字之人,又怎么会是官宦人家?多半是祖父喝醉了酒,得意忘形之下胡说八道。祖父见冯铁嘴不信,便从屋内抱出了一个木箱,向冯铁嘴讲述了木箱的来历。原来这个箱子里装着先祖冯渭留下的书卷,只不过他获罪于大奸臣童贯,族人害怕受了牵连,要将冯渭留下的东西全都烧掉。只有一位冯家子弟不忍心将冯渭视若珍宝的书卷烧毁,偷偷将这箱书藏了起来。冯家族人连夜逃出了汴梁城,亡命逃到了江西,藏匿于南安府,惶惶不可终日,哪有心思去翻看冯渭留下的书卷?是以这个木箱一直留传至今,并没有被冯家子弟打开过。
祖父和冯渭说完之后,酒劲发作,摇摇晃晃地回到屋中呼呼大睡去了。冯铁嘴虽然也有了几分醉意,不过他对冯渭留下的书卷大感好奇,便将木箱打开,翻检起箱子中的书卷。只是不翻看则已,待到他翻看了几部书卷之后,心下大惊。原来这些书大半都是世间早已绝迹的记述五行奇术的秘笈,还有几部手抄册子,乃是冯渭亲笔所书,记述了童贯和赵良嗣密谋与金人合兵攻辽之事,其中便有许多有关耶律倍陵墓的记载。至于冯渭为何要将这些事情记了下来,冯铁嘴猜想是自己的这位先祖喜好五行奇术,苦心钻研之下,竟然起了修炼成仙的念头。他将许多道术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于书中,便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静心修道,羽化成仙。后来冯渭奉了童贯之命,与赵良嗣同往辽东,只好将自己收藏和撰写的书卷笔记留在家中,打算找到耶律倍的陵墓之后,取出墓中所藏的武侯阵图回朝复命,再寻一处稳妥之地学道修仙。只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转中原,想来已在辽东遇难。
冯铁嘴如痴如狂,直看了五天五夜,才将冯渭留下的笔记看完,至于他留下的那些五行奇术秘笈,冯铁嘴压根无暇翻看。他暗想自己先祖之中竟然出了冯渭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厉害人物,有了冯渭留下来的这些笔记和秘笈,何须去参加科举和做官?正所谓“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自己若是能够依照冯渭留下的这些书卷和笔记修炼成仙,那是何等的逍遥自在,还去做什么鸟官?
冯渭打定了主意,从此每日里苦心钻研冯渭留下的笔记和秘笈。他的祖父和冯家族人压根不晓得此事,还以为他在苦读四书五经,心下十分欢喜。冯渭用了三年工夫,将书卷和笔记翻得滚瓜烂熟,除了学会了许多五行奇术之外,还从秘笈中习得了一身武功。冯铁嘴自信凭着自己的武艺和五行奇术功夫,足以闯荡江湖,便即告别了祖父和族人,借口赴京赶考,离开江西南安府,一路北行,想去寻找耶律倍的陵墓,将武侯阵图取出来,完成先祖冯渭的心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