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三章 接战,伐清1652,胜者即正义,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劝降信”一事最终还是弄得满城皆知了,不过倒也没人把它当一回事。
毕竟,这件事实在太过于离谱了,武昌城内的满汉大军都以为这只是孙可望恼怒之下的玩笑之举。
不过,洪承畴没有被孙可望列在封赏之列,成为了诸将中唯一的“异类”,使得他的权威莫名其妙地受到了质疑。
毕竟,炫耀和攀比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大军之中,来自敌人的认可往往更具权威性。虽然明面上没人说什么,但背地里,许多人已经暗笑洪督师老了,不中用了!
这就像是孙可望埋下的一颗雷,表面上看什么事情都没有,最多就是恶心了洪承畴一番。
但是,只要一出现战事不顺,明军占了上风,亦或者是清军中发生了将领以上压下,私仇公报,相互排挤的事情,这颗雷就随时可能会爆炸。
不过,洪承畴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他这个年纪的人,要不是越来越小气狭隘,固执偏激而不自知,要不就是绝大部分事情都能看得开,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动气的了。
而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很明显就是属于另外一种,他完全没把孙可望的这些小把戏放在眼里。
随着孙可望领着殿前军主力六七万大军汇聚武昌城外,永历-大西复合政权的军事部署,基本上暴露在了洪承畴的面前。
毕竟,之前投降过来的大西军将领们,虽然不知道大军的各项机密情报,但是对于永历-大西复合政权的大致兵力和各将领的所属部队,驻扎情况,却是大差不差的。
而战局在后面几天的发展也基本上如洪承畴所料。
首先便是孙可望一面派大量骑兵在城外警戒骚扰,严防城内清军的偷袭,一面下令民夫加紧构筑大营,最终在五日内环绕武昌城扎下了八座大营。
而在此期间,荆州府,江西方面,鄂南,湘东的李来亨,冯双礼和马进忠仍旧纹丝不动,高第,岳乐也同样没敢轻举妄动,更别说调集兵马支援武昌府了。而李定国果然在南雄发起了进攻,随后先头部队很快越过梅岭,攻到了南安城城下。
但由于梅岭的阻隔,先头部队兵力不足,后勤补给,主力大军的支援也异常困难,这支先头部队最终被多尼率领的清军击退,还没等到主力大军前来,就被迫撤回了南雄。
至于福建方面,李定国本来就是虚张声势,郑成功正忙着练兵和议和,尚可喜和耿继茂日夜巡查,严防死守,便是李定国和郑成功有心,也不一定能得手。
而刘国轩还在等着郑成功的消息,但他不知道的是,郑成功的消息一时半会来不了,尚可喜倒是很快就会主动制造机会,找上他了。
不过,四川方面,刘文秀部将祁三升在夔州府太平县成功阻击了吴三桂部将吴国贵的侵犯之后,吴三桂便再也没有任何动静了。
这个时候,已经将大军组织了起来的刘文秀立马就猜到了吴三桂的小算盘,随即继续虚张声势,外松内紧。
他虽然猜对了,但并不敢确定,心中还是担心这可能是吴三桂的诡计,所以一时还不敢抽调朝天关,剑阁等地的兵马从夔州进攻郧阳和荆州,支援孙可望在鄂东武昌府的大战。
且说,在交战双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所谓的战争,很难有什么妙计,也很难有什么所谓的“奇兵”,双方比拼的最终还是综合实力。
除非,其中一方在组织上,或者指挥上犯了错误,并被另一方巧妙地发现了。
不过,当今的明清双方,都是可以犯些小错误的,一些小胜小负并不影响大战的最终结局。
当然,孙可望进军如此迅勐,洪承畴在武昌府南部的部署迅速土崩瓦解,东部连接江西的防御也连夜撤退,再加上这一次的劝降,洪承畴面临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孙可望要小。
要知道,北京顺治皇帝方面,可还有一大群汉臣和满洲亲贵眼红他这个督师,不少人更是和他有过节,时时刻刻想着参他一本,拉他上台呢!
明朝廷党争的传统随着大量汉臣进入清朝廷也隐隐有了发酵扩大之势,虽然现在清朝廷的党争一直被顺治皇帝压制着,但仍旧暗流涌动。
不过,随着李定国大军在南安被多尼率兵击退的消息被岳乐快马送到武昌城内,城内那些不和谐的声音也随即平息。
毕竟,这份不到两天时间就从南安送到武昌的军报可不止是一份军报,更是西南战场实际上的最高指挥者,满洲亲王岳乐支持洪承畴的一种表现。
虽然固守武昌城是岳乐和洪承畴的原定计划,但每当局势有了新的变化之时,总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发出来,这些都会给洪承畴带来不小的压力。
而顺治皇帝虽然一贯支持洪承畴,但毕竟远在北京,鞭长莫及。在西南,最终还是得益于岳乐的鼎力相助,洪承畴才压制住了以屯齐为首的八旗激进派。
当然,“固守”虽然叫做“固守”,但若是只有守城,没有出城反击,那城内大军的士气将会肉眼可见的衰落,要是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那就不可避免的,就要有人去领孙可望的封赏了。
这打仗,人心和士气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有时候反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守城虽然是守城,但若无出击,便不是成功的守城了。
而随着殿前军大营落成,孙可望的重心重新放到了武昌城上,明清双方迅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不过,由于洪承畴的焦土策略得以完全落实,殿前军制作攻城器械需要从更远的地方取材,制作周期被大大延长,所需的人力,消耗的草料粮食更是大大增加。加之武昌城城高墙厚,沟深河宽,攻城所需的器械久久都未能完备,孙可望攻城的进度不可避免的,被大大拖延了。
不过,明清战争来到了这个时候,就算以清军入关开始算,也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坚城的攻守周期早已经被卷到了以年为周期,殿前军诸将虽然因为扎营,制造器械的延迟而有些气馁,士气不复当初,但这样的延迟也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而且,这个时候,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早已经习惯了数以月计,年计的消耗战。大西军中没有任何人想过武昌城可以一战而下,清军中也没有人想过可以轻易击退面前的明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