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七章 所闻,唐奇谭,猫疲,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比如在如今长安城内,主食最贵的居然是栗(小米)和秫米(大黄米),每斗(十升/约12斤)四十五钱;其次是(小)麦,每斗三十七钱,磨成面后就是每斗六十三钱;最便宜的反而是稻米,每斗居然只有三十钱。
而稻米当中,除掉一些诸如香稻、龙睛米、鸡血稻、碧糯梗、红莲稻等专供上层的特色品种之外;价值最贵的是来自江东道的浙米和剑南道的西川米、岭南东道的珠米;安东都护府的响水稻、荆湖南路的松涧米。
而最便宜最贱的则是来自安南、夷州、林邑、水陆真腊等地的蝉鸣稻、鼠牙米。因为属于口感甚差的早熟、速生品种,被当做北上输贡的海漕船压舱物。因此最低时斗米只要十五钱,而如果是官府放出的赈贫(陈)米,那就只要九钱可得一斗。
但是在长安市面上最多见的,反而是在关内道及邻近山南东道、河南道,所广为种植的昌谷米、伊洛米等等。所以,在这些各方送京的低成本粮食保障下,哪怕贩夫走卒之辈,单纯说填饱肚子是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想要更进一步地提升生活品质,那就只能用白居易兄弟的名字来形容。当初他们的老爹白季庚,取了自己外甥女的一代奇人;给兄弟们起名一个叫乐天/居易,一个叫行简/知退,由此可见在京师生活的尤为不易了。
尤其是自百多年前的海陆大开边之后,诸多海内、海外的诸侯分藩,臣属内附的属国邦君;还有天下三十二道州府,六大都护府又十几个大大小小都督府;各色进奏院和藩邸、贵家,相继在京置业的结果,就是让长安地价愈发滕高。
就像是江畋的前身,还是靠得东海社担保的干系;才得以相对廉价半年一结的四百五十钱价格,万年县光德里文新巷租下一处栖身之所。但有更多汇聚上京讨生活的士民百姓,根本就住不起城内而只能在诸多城下坊安身。
因此,当下的长安城从南向北有着天然的差别性;越发北面的城坊就越是相对户口稀疏,占地广阔,而低矮平坦的深宅大院越多;而越往南面则是越发林立的楼层渐高,而坊内建筑的间距也越发的杂乱和密集起来。
而在东西向城坊分布当中,又以诸多寰宇海内商人,普遍云集的西面;以及因为公卿贵家扎堆的,各色馆墅园林豪宅比比皆是,的东面,而称之为西富东贵的格局。当然具体到某个城坊当中,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
而大量在陈旧破败与杂乱纷繁,却动辄六七层高的筒楼、叠屋之间,以蜗居栖身的那些平民和贫寒士子;则是城南末端诸坊当中,一道名为“蚁居”颇为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也是江畋前身取材时,最喜欢混迹的所在。
因为,相比那些帝王将相、公子小姐们,几乎都依旧成为套路的烂熟故事;在这里发生的悲欢离合与人间忧喜,无疑是更加真实也更接地气的所在。因此,哪怕最后写出来的内容上不得台面,也依旧可以获得相应的进益。
甚至有一段时间,为了就近观察某个对象,他都住在其中一处的筒楼里;与人声嘈杂若市、上下为邻的各色人等,没少打过一番交道。所谓的筒楼者,乃是一百多年前,那位梁公收复长安之后,以留守身份所主持的京师重建工程产物之一。
因此,具体到每座筒楼身上,在用料和规划上还算用心。哪怕历经百多年的使用之后,依旧可以满满当当地住上百家,或是数百人的生活起居;而在外表斑驳开裂的情况下,保持着内里基本的居住功能。但是叠屋就不行了。
叠屋乃是民间仿照筒楼的形制,不断叠加自建的产物。但是因为往往没有能够打好地基,就盲目增建上数层的结果;就是地基的不断沉降,以至于某一天,毫无征兆就轰然坍塌。但是架不住叠屋的租金比筒楼还要更低廉,是以总有人趋之若鹜。
因此,在郭崇涛不在的情况下,这处无名的馆院其实是相当的冷清;只见到寥寥无几的几名留守吏员而已。于是,在平淡无波的登记身牌和留下手迹之后,江畋就顺势主动提出,想要到现场看一看的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