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求太平邓盛定两庄,伐奸佞孙坚展虎威,实话三国,高木峰,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却说邓盛为报杀兄及镇压黄巾军之仇,在邓屯养士百人,习武练技,伺机出手。壮士中多是上无父母下无妻小的外来饥民,随着年龄增长,目睹邓殷两族相互通婚合家团聚,成家立业的渴望不时流露出来。邓盛与他们朝夕相处,岂能不知,便找殷达商议。
殷达说:“如今朝廷昏聩,外戚宦官争斗不息,天下大乱。愿意留下的都是不怕死的好汉,不如召回旧部,重整旗鼓,杀入京师,推翻汉庭,既能报表兄之仇,又能使这些好汉个个出人头地,封妻荫子。”
邓盛分析认为,一是黄巾军被镇压后,多数或战死疆场或被俘充军,幸存者四处亡命,难以召回;二是官僚军阀及各地豪强部族虽然相互征伐,都是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一旦遇到农民造反,危及各自权利,必然合力围剿,绝不手软,“大贤良师”数十万将士尚且被各个击破,以邓屯区区数百壮士抗击庞大汉军,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三是“大贤良师”创建太平道,率领起义,就是想天下太平,使百姓过上平等安定的生活。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事败身亡。人贵有自知之明,想咱这普通百姓,在这动荡年代,能使本庄父老乡亲过上安定生活,也就够了。
邓盛一番言论像一瓢凉水浇头,殷达有些不解:“既无雄心壮志,难道连为邓茂表兄报仇的许诺也都忘了?”
邓盛说:“天下芸芸众生,有志向欲望的人众多。如愿以偿的能有几个?更多的则是在抱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抱负难展’中度过一生。就是有那么几个出类拔萃,博得名声的人,成功的,世人称之为自小就‘雄才大略,胸怀壮志’,为人称颂;失败的则被说成‘自不量力,野心勃勃’,被人唾弃。想那帝王将相的孩子,不乏胸无点墨,酒囊饭袋之辈,却都子袭父爵,依然骑在百姓头上作福作威,命也、运也、时也!至于为兄长报仇,我始终不忘。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况且兄长之仇并非个人恩怨而起,如让这些无辜兄弟枉送性命,心实不忍。”
殷达说:“重整旗鼓,再次造反,你认为不可;借力杀敌,为兄报仇,你又不愿。所屯粮草财物已经不多,干脆把他们散了,免得坐吃山空,然后咱俩去寻那‘桃园兄弟’报仇也就是了。”
邓茂摇头说:“不可。这些兄弟无家可归,如果散去,或被虏当兵,或沦为部曲,或结伙成盗,或混迹江湖,均居无定所,恐无宁日。”
殷达说:“邓茂表哥虽然勇猛,在时均依你言。我更是信你,一切听从你的安排就是。”邓盛这才把几天来深思熟虑的计划说了出来,殷达无有不可,立即把各队队长找来商定,然后又把百名壮士及邓屯男丁集中起来,布置任务,按照计划开始实施。
一年多的时间,在道观西边三里与道观东边邓屯等距离的荒僻高地之处建造了一座可容纳百十户人家居住的庄院,虽多是泥坯草房,但却能遮风避雨。原居住在邓屯男子殷姓的家庭及一至三队的外来壮士移居此庄,庄名殷岗,并用二十匹战马换了一批耕牛,在周边开垦荒丘沙坡供庄民耕种。殷氏迁走腾出的邓屯房屋由其余壮士入住。又聘请一名教书先生主持道观兼教两庄愿学的孩子读书识字。还在道观旁搭建义棚,为逃荒避难饥民施粥舍饭。
在那时局动荡年代,战争吞噬着不计其数的生命,撕裂着数以万计的家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著名诗人王粲的这首《七哀诗》正是那个时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悲惨景状的真实写照。邓盛、殷达带领几个壮士义舍粥饭,救济颠沛流离、背乡离井路经此处的妇女孩童,还把自愿留下的一些父丧夫亡无所依的适龄妇女与壮士互配为婚,随壮士分别在邓屯、殷岗两庄定居,不少人还改姓邓、殷,渐渐融合一体。此后,邓盛娶一殷氏女子为妻,把本家一个堂妹嫁给殷达。两庄地处边远偏僻之所,属三县不管之处,加上时局动荡,郡县自顾不暇,鞭长莫及;间或有些豪强恶霸滋衅侵扰,却被邓盛、殷达率领两庄百名壮士打得狼狈逃窜。在邓盛、殷达组织带领下,两庄青壮男丁一边坚持练武习艺,一边垦荒耕田;各家妇女勤奋劳作,相夫教子。四五年光景,粮食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鸡鸭飞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恭我让,呈现出一片那个时代少有的与当时社会极不协调的生活自给、祥和安定、和睦融洽的景象。
在两庄庄民心目中,邓盛就是救星,就是英雄,就是主心骨。他的行为没有不佩服的,他的话没有不相信的,他的命令没有不服从的。邓屯、殷岗虽分为两庄,但庄民却视为一庄,拥戴邓盛为大庄主,殷达为二庄主,殷达自是一切听从邓盛安排。邓盛自从加入太平道,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皆天生,没有贵贱”,渴望天下太平,人人平等,便与兄长邓茂积极投身黄巾军。起义失败的现实使他觉得,虽有“天下太平”渴望,却无“转坤回天”能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规律而行,则是不智之举。“平定天下,非我所能”,因此,他不主张重整旗鼓,再次造反,只是想凭自己能力,带领乡亲们开辟出一片太平祥和的绿洲。如今看到两庄庄民能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甚觉欣慰。然而,他虽然极为顾及壮士的生命安全,但始终不忘为兄长报仇。每年清明、除夕,邓盛、殷达都带领庄民到邓公、邓茂坟墓前祭奠吊唁,并把每年三月十五定为邓茂起义被害忌日。
这天祭奠吊唁回来后,便把原编十队壮士集中到道观,听取上年刺探情况,布置当年刺探任务。自从把百名壮士编为十队,从第一队开始,每年派出一队分五组分别或潜入或接近镇压黄巾军阀部队,重点跟踪刺探桃园兄弟、皇甫嵩、朱儁、董卓、曹操等直接杀害邓茂及其他起义领袖魁首元凶的行踪。邓盛与众约定:每年三月十五返回,报告情况,更换下一队;各队任务只是刺探行踪,遇事当相互商量,谨慎小心,不得一人冒险采取刺杀行动;如遇紧急情况,可派一人立即回庄报告,制订措施后,按计划行动;如有大好良机不想错过,可随机应变采取行动,但必须确保个人安全等等。每队更换时,邓盛都反复重申约规,再三强调不能拿命换命,说是“死者的仇一定要报,生者的命决不能丢。”众人无不感怀。
庚午年正月初一,邓盛、殷达在道观聚集庄民欢度岁旦佳节,忽见跟踪皇甫嵩一组二人骑马而还,殷达问:“为什么提前回来?”回答说:“去年灵帝病死,何进拥立刘辩为少帝,密诏董卓进京。宦官诛杀何进,袁绍屠宫灭宦。董卓进京后废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又杀何太后和刘辩,独揽大权。董卓与皇甫嵩素有旧恨,征讨西北又结新怨,董卓便把皇甫嵩下狱问罪,因此回来报告。”邓盛感伤不已:“虎去狼至,百姓终无宁日。”说罢,举杯慰劳二人。
三月十五,其余四组陆续返回,分别报告各自情况。朱儁见皇甫嵩被下狱,恐受牵连,弃官前往荆州。曹操违抗董卓,被通缉捉拿,逃往陈留,举兵汇集各路诸候讨伐董卓。董卓杀男掠女,城门外焚烧人头,把妇女及财物分散众军,引起共愤。跟踪壮士接近素有正义感的越骑校尉伍孚,用言语挑拨,激发其愤怒。伍孚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待董卓入朝,拔刀直刺。谁知董卓力大,两手抠住,正好吕布赶到,将伍孚捉拿,牵出剖腹挖心。伍孚临死面不改色,骂不绝口,真乃是“朝堂杀贼无所惧,万古堪称大丈夫。”跟踪桃园兄弟一组报告说,刘备随军讨伐张纯,在一次战役中被打败,便卧倒草丛中装死。待对方军士散去,才敢爬出,后遇到一个故人,一同乘车离去,逃过一劫,“死里逃生”一词便是由此而来。刘备因讨伐有功被封为德州平原县令,关羽为马弓手,张飞为步弓手,桃园兄弟形影不离,无从下手。右北平太守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路经平原县,因与刘备有同窗之谊,便带桃园兄弟前往洛阳与曹操会师,讨伐董卓。
邓盛见壮士安全而归,又能相机行事,便置酒设宴,一来慰劳归来壮士,二来为替换将行的第六队壮士饯行,再三强调决不能因报仇心切而伤害自身生命。宴毕,第六队壮士告别家人,即日启程,不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