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儒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二三七章--黄巾之乱?发家致富!,穿越从语文书开始,杨儒鸿,红袖添香),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仓廪实而知礼节,吃得饱才能明是非。杨鸿儒啥都缺就是不缺粮食。在扬州、荆州粮食减产的时候,他的地盘风调雨顺、喜迎丰收。
作为一个高级谋士、精神力吊炸天的大手子,改变个天象不是问题吧?连陈曦都能当大汉吉祥物,保佑境内风调雨顺,杨鸿儒还罩不住自己的地盘?
而且他占领的地盘是太湖地区,他起家的最初人手也是打下来的太湖水匪。这帮人是他水军的家底···
太湖周围的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而且还有鱼获可以补充营养。简直是创业初期,发家致富的必备土壤。
当然这地方本来是有主的--吴郡有四大豪族:顾、陆、朱、张。这四个家族在吴郡深耕多年,势力盘根错节。
但是杨鸿儒另起炉灶不跟他们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七十二个连环土堡就拍在这,谁想讨伐都得崩掉两颗牙还讨不到好。
而且杨鸿儒也是有背景的--弘农杨氏好吧!
于是他们只能捏鼻子承认杨鸿儒的地盘和身份--后来扬州招灾了,四大豪族还得到了杨鸿儒的粮食支援。这时候杨鸿儒才彻底被江南豪族所接受。
黄巾起义官方宣布是八个月平叛,但是各地的黄巾小分队依然在蹦跶。
借着这次东风,杨鸿儒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一波肥。也就是杨鸿儒现在低调发展,不然他现在都能混个吴郡太守当当。
不过功臣肯定是要封赏的,杨鸿儒在当地豪族的推荐下举孝廉成为了乌程县的县令--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吴郡郡守。
汉朝的行政区是郡国并行制,整个大汉共有十四个州,分别是司隶校尉部、徐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和交州刺史部。
汉献帝兴平元年,又把凉州分出来个雍州刺史部。至东汉灭亡,全国有十四州。
杨鸿儒所在的地盘就是扬州刺史部当中的吴郡治下的一个县。在他的经营下,乌程县基本已经成了他的根据地。
其他各家的豪族势力都被赶走了--杨鸿儒不出面,所有脏活都是黄巾贼干滴!
所谓光明伟岸杨县令,杀人放火黄巾贼。大家都心明镜是怎么回事儿,心有不满?没辙啊!奈何实力不允许啊!
如果杨鸿儒野心要是大一点,他都能带着手下一万天刀军横扫扬州刺史部。
天刀军攻城差点意思,但是野战实力不虚骑兵。天刀军全员重铠,大刀抡圆了砍马蹄子就是个人仰马翻。
抗揍、肉厚的天刀军可以正面硬抗骑兵冲锋--不带盾那种硬抗!
普通精锐级别的射手营都敲不开天刀军铁罐头的外壳防御。硬桥硬马的横练武学就是任性!
对于杨鸿儒来说,当个县令已经够了。当这个县令的主要原因是杨鸿儒需要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地盘。在这个地盘上,杨鸿儒就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
让他当吴郡郡守,他控制不过来这么大个地盘。而且吴郡自古富庶,顶着这块膏腴之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与其被人惦记,不如当个小小的五品县令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好。
黄巾之乱过后,其他各地民不聊生,而杨鸿儒治下的乌程县却生机勃勃、更加繁华。
正常一个普通县的人口也就几十万,杨鸿儒的乌程县拥有人口三百七十万。当然,在朝廷的户籍统筹当中,乌程县依然是那个户籍不足万户、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县--甚至杨鸿儒都配不上县令这个官职,他的正式职位叫县长。
县长和县令的区别在于治下的户数--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为县长。
因为黄巾之乱,乌程县的平民、世家大族损伤惨重。所以在籍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当然,有些人虽然活着但是却不在籍。
比如杨鸿儒七十二连环土堡里的所有人都是没户籍的黑户--因为他们还是杨鸿儒收拢的流民,学名叫“世家豪族荫户”。这种人口不用纳税、不用服徭役。东汉末年官方统计出来的在籍人口为两千多万,但是大汉境内这种不在籍却确确实实存在的人口足足有一千五百多万。
这回知道世家豪族有多么牛哔了吧?
哪个家族治下没个几万、十几万的荫户都没有牌面。这种荫户弘农杨家也有--他们负责种地、组成家族私军卫队等等基础性工作。
整个乌程县在籍人口不到十万,杨鸿儒的荫户三百多万--他这是真不当人了!
这些荫户有一大部分是黄巾俘虏,还有一大部分是被黄巾乱军携裹的流民。反正杨鸿儒的地盘就跟无底洞似的,你来了就别想跑。
我管你吃管你喝管你住,你就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工作就好了!
偌大个太湖地区养活不起几百万人?你太小看这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